又一位知名演员王迪因抑郁去世——谈谈抑郁症的冥想疗愈

2019-12-03 14:20:16      3932 浏览    作者:杨志军

一、抑郁症

抑郁症(depression是神经症的一种,是抑郁障碍的典型情况,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降低,悲观,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自责自罪,饮食、睡眠差,担心自己患有各种疾病,感到全身多处不适,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已经是精神科自杀率最高的疾病。

抑郁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具有多样性,可能受到生理、心理与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抑郁症属于全球性高发病率疾病,已位居造成人类严重负担的世界性第二大重要疾病。

二、抑郁症的危害

抑郁症患者自身安全(健康)风险大,必须警惕。因患抑郁症逝去的著名艺人就有多位:

香港知名艺人陈百强于1992以酒送服安眠药后抢救无效去世,享年35岁。其歌曲《一生何求》依然萦绕耳旁。

香港知名艺人张国荣于200341日因抑郁症病情失控从香港东方文华酒店二十四楼健身中心坠下,在送往玛丽医院时经医生检验已死亡,终年46

香港知名艺人翁美玲于1985在家中中毒死亡。那个长相甜美的女星就这样于青春年华黯然逝去了,至今都不能让我忘怀的是借用核工业研究所信号看她主演的《射雕英雄传》,也是我一生中看的第一部武侠剧。

台湾知名艺人于佳卉20146月烧炭自杀于家中,享年43岁。

内地著名歌手陈琳于200910月,在北京东坝奥林匹克花园三期701号楼跳楼自杀身亡,终年39岁。

内地国家一级演员王迪于202210月从39楼跳下身亡,享年44岁。

……

三、抑郁症的治疗手段

抑郁症治疗主要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

1.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的手段相对较多,具体治疗方案也要采用辨证施治治则,主要有支持性心理治疗、心理分析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催眠治疗,人际关系治疗、婚姻和家庭关系治疗等等。

2.药物治疗

建议咨询主治医生。

3.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手段主要包括电抽搐治疗、重复经颅刺激治疗、深部脑刺激治疗三类。其中重复经颅刺激治疗属于无创治疗且效果明显,是当下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手段。而深部脑刺激治疗属于植入性有创治疗,主要针对的是重度抑郁和有自伤、伤人等倾向患者。

四、抑郁症的冥想疗愈

冥想在英语语境中有禅修的意思,是广义的冥想。

冥想疗愈(类似于自我催眠治疗)可以归于认知行为治疗类别,但对于患者而言,若一旦掌握冥想方法,其效能就将影响人类个体的一切行为,意义深远。可以说,冥想疗愈的效能包含了支持性心理治疗、心理分析治疗,人际关系治疗、婚姻和家庭关系治疗等治疗手段的作用。

那么,怎样冥想才能对治抑郁症?

冥想方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专注为主的冥想,这类冥想又包含专注于有(某一事物)的冥想和专注于空(空寂的、无目的的)的冥想;另一类冥想为觉察类冥想,是对意识流动保持时刻的警觉,这类冥想又包括对意识起因的分析(认知治疗、心理分析治疗)觉察和对意识流动不作任何分析的觉察(以第三者视角)。

冥想方法与宗教修炼术脱不了干系,甚至就是一个,但这并不影响其在于现代心理学中的含义与效用。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疾病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动机冲突和情景挫折所造成的,这完全可以在冥想或是宗教修炼术中找到解决方案。

冥想中的专注类冥想,可以训练出强大的精神力(专注力),完全可以解决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悲观,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自责自罪,饮食、睡眠差,担心自己患有各种疾病的心理问题等抑郁症症状。而冥想中的觉察类冥想,可以锤炼出高效的分析能力,可以智慧地面对自身以及外部带来的各种问题而不会产生心理困扰,从根源上铲除诞生抑郁症症状的隐患(动机冲突和情景挫折)。

心理学中,动机冲突是抑郁症患者发病的重要起因之一。所谓动机冲突,就是当一个人在某一时空中具有相互对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机时,其矛盾的动机、欲望、目标和反应同时出现导致莫衷一是而引发紧张情绪、无所适从,进而最终心理失衡。

对于这类起因的心理疾病,专注类冥想可以很好地给予疗愈。在我们通过对特定事物进行不断的冥想时,会提高人们对单一动机的专注程度,当这种训练形成思维定式时,其他的动机自然就会归于隐匿,矛盾冲突得以解决。而且,专注于空的冥想有助于降低欲望,进而减少欲望纷纭造成到动机冲突的可能。至于自卑等心理疾病,更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心理学中,情景挫折是抑郁症患者发病的又一重大诱因。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如意,也不可能事事顺利,人的欲求、动机越多、越大,遭遇到的挫折也就可能越多,这是必然的,正如老话说‘人生不如意,十固常八九’。情景挫折导致的心理疾病,跟患者的耐受性与动机的大小有直接关系。

对于这类起因的心理疾病,觉察类冥想可以很好地给予疗愈。在我们对意识流动或是特定情景进行觉察冥想时,可以较为准确地分析出事物的来龙去脉并给予正确地对待,因此,我们也就解决或是部分地规避了情景挫折,变相增强了耐受性。在佛家小乘四圣谛中,集谛讲述了贪、嗔、痴、烦恼等诸般不良行为,而苦谛则给出了不良行为所招致的苦果(生、老、病、死、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道谛则是讲述八种正确的行为规范,而灭谛则是给出了正确行为导致的善果(涅槃)。佛家大乘讲究诸法性空,也就是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内因、外因等诸多因素)而成,其自身没有决定性,从而淡化了对于结果的执着,杜绝了挫折对于自身的影响以及对追求特定情景的贪执。

冥想具体疗愈方法的执行。

对于专注类的冥想,我们可以很好地理解并准确的执行,比如专注于某一个图像、专注于某一个姿势、专注于某一种呼吸等等,这类专注于有的冥想容易执行。而专注于空的冥想则相对复杂,这需要我们不断地病除思维活动中的杂念并时刻加以保持。

对于觉察类的冥想,我们就不是那么容易把握了。对于具体事物的觉察,我们可能因为个体差异以及境界的不同而觉察到问题的不同层次,这就会导致觉察的结果并不相同。不做分析的觉察更加难些,因为我们习惯于意识的活动,而不习惯于以第三视角静态的观察意识活动。下面,我们用一则公案来阐述一下佛家是怎么通过禅或是冥想来解决动机冲突和情景挫折引起的心理(修证)问题的:

“佛告优波离汝行诣维摩诘问疾优波离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为耻,不敢问佛,来问我言:唯!优波离!我等犯律,诚以为耻,不敢问佛,愿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为其如法解说。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优波离!无重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扰其心。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诸法亦然,不出于如。如优波离!以心相得解脱时,宁有垢不我言不也。’维摩诘言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是。唯!优波离!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优波离!一切法生灭不住,如幻、如电;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炎、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于是二比丘言上智哉!是优波离所不能及,持律之上而不能说。’我即答言自舍如来,未有声闻及菩萨能制其乐说之辩,其智慧明达为若此也。’时二比丘疑悔即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作是愿言令一切众生皆得是辩。’故我不任诣彼问疾。(出自《维摩诘所说经》)

在这个佛经公案中,至少有两个动机冲突和一个情景挫折,即比丘对破戒的需求与持戒的需求相冲突、解决破戒后果的需求与不敢面见佛祖的需求相冲突,以及认为持戒失败后不能证道解脱的情景挫折。那么,维摩诘是怎么教导比丘解决这两个冲突和一个情景挫折的?维摩诘的方法是,罪性与心都是空性的、了不可得,不应于对错、净染之间进行执取,要一念不生,舍弃对万法对错的执着,则心空性(无自性与有自性)现,消罪(破戒)于无形中。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冥想观修方法,是在起因上杜绝了动机冲突和情景挫折。因为在修者不执着于对错、善恶两边时,也就会淡化动机冲突、淡化冲突造成的不良后果,从而在情景挫折上给予比丘重燃信心,使其诞生出追求智慧大道(般若波罗蜜)的愿力。

或者,有佛学基础薄弱的朋友不知道我在这里说什么,那用弗洛伊德的观点再说明一下。弗洛伊德曾研究过,对于‘性放纵’的人来讲,有过道德观教育的人在知道某些性行为不规范、不正确、伤风败俗后比没有过道德观教育的人患有心理疾病的总数要多得多。有道德观教育的人会因为道德观否定人身生物体的快感而产生动机冲突,对于没有过道德观教育的人则会单纯地享受生物体的快乐并愉悦身心,并不会产生心理障碍并诱发疾病。这就是动机冲突的后果。(这里没有鼓励纵欲的意思,是单纯地表达动机冲突对身心没好处)。

总之,冥想疗愈对心理疾患,尤其是抑郁症类心理疾患有着良好的疗愈效果。当然,前提是掌握正确的冥想方法。


0
Copyright © 2022-北京圣持明中医研究院/北京圣智持明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